搜索

華為起訴小米侵權 手機廠商專利大戰再上演

发表于 2025-11-02 20:08:17 来源:山窮水盡網
【家電資訊-家電新聞 - 行業新聞,作者:編輯】

  手機產業鏈廠商間的專利訴訟大戰時常上演,這一次是華為和小米。

  近日,中國知識產權報刊發的《重大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受理公告》顯示,華為已經起訴小米四項專利侵權,主要涉及4G/LTE技術、手機照相和解鎖技術等。3月2日,小米方麵對《華夏時報》記者回應表示:雙方就專利許可在積極談判,同時也在尋求利用多元化的調解機製,協助雙方達成協議。而截至《華夏時報》記者發稿前,華為方麵尚未有所回應。

  看起來,專利訴訟最終還是關於生意的一場博弈。而出貨量日漸壯大的國產手機廠商們,在專利市場的話語權顯然還有待加強。

  華為起訴小米侵權

  從案件披露的華為起訴小米侵權的專利內容來看,1號和2號案件涉及4G/LTE技術,屬於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s Essential Patents 簡稱SEP)。3號和4號案件涉及的手機照相和解鎖技術則屬於非SEP專利。

  據記者了解,SEP具有標準上的強製性和實施上的必然性,因此也被稱作“躺著收錢”的專利。但為防止SEP擁有方話語權過強,又要求其實行“FRAND”原則:即“公平、合理、不歧視”。

  專利訴訟對於在手機領域打拚已久的華為和小米來說都並不陌生。

  2022年12月,小米集團對外發布首部知識產權白皮書。這份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小米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的授權專利超過2.9萬項,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時任小米集團總裁王翔當時還表示,小米已經跟高通、微軟、諾基亞等公司簽署了交叉許可協議,這些協議減少了小米大量不必要的投入,同時加速了其海外業務進度。

  而在華為方麵,2022年6月,華為為知識產權部部長樊誌勇曾表示:“過去五年,已有超過20億台智能手機獲得了華為4G/5G專利許可。目前每年還有約800萬輛網聯車獲得華為4G/5G專利許可。”

  公開資料顯示,2019至2021年華為從全球獲得了約 12億到13億美元的專利授權收入。2021年,華為還首次公布5G專利費率,對單台手機專利許可費的上限為2.5美元。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一部手機至少有數千個專利,涉及網絡、終端等多個方麵。手機產業鏈上各廠家的專利布局也各有側重:例如OPPO和小米的專利在終端領域更多,華為、中興的專利則更多布局在網絡方麵。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12月9日,華為與OPPO宣布簽訂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該協議覆蓋了包括5G標準在內的蜂窩通信標準基本專利。

  “各廠家都很重視通過專利擴大自己的話語權和對市場的控製。大家都有專利的情況下,就涉及到專利共享的問題。專利比較少,或者集中在局部領域的廠商,就需要繳納費用。”付亮說。

  專利大戰背後的生意

  不止華為和小米,手機廠商們間都麵臨複雜的專利關係:不僅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利權重不同,各廠商對專利重要程度的認知和支出預期也並不一致,手機產業鏈廠商間日曠持久的專利大戰也因此而起。

  這其中,日漸走向海外的中國廠商成為主角。2021年7月起,昔日的手機霸主諾基亞在全球多地對OPPO 和vivo等公司發起了全球專利訴訟。而在2016年,諾基亞就已在美國向華為發起了專利訴訟。小米在進軍印度市場時,也遭遇到愛立信的專利訴訟。

  在中國手機廠商麵臨越來越多的專利訴訟背後,它們的市場份額已經難以被忽視。IDC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市場前五位,出貨量分別為2.609億台(21.6%)、2.264億台(18.8%)、1.531億台(12.7%)、1.033億台(8.6%)、9900萬台(8.2%)。

  2018年曾經出貨兩億台的華為,沒有出現在上述榜單上。對於華為起訴小米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一方麵是華為終端出貨比較少,用小米的專利比較少。另外華為在通信技術方麵相對更強,在整體專利池裏的話語權會更高一些。“市場終端少,就更積極打官司。”

  不過專利大戰最終還是生意場上的一場博弈。

  2019年4月,蘋果與高通的全球專利大戰在曆經數年後達成和解。而蘋果付出的代價除了支付45億美元左右的賠償金外,還包括授予高通一份長達6年的芯片采購協議,並允許後者延長兩年。就在蘋果與高通和解一個月後,華為和三星間長達八年的全球專利訴訟也宣布和解。2020年,在向高通一次性支付18億美元後,華為與高通自2017年開始的專利糾紛也達成和解。

  付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專利官司是行業常態,非常複雜,但訴訟的目的並不在於訴訟本身,而是推進談判的一種方式,“這隻是大家伸張自己專利,達到利益均衡點的一個措施。”

  但是,擁有專利少的一方,在這場博弈中無疑要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

分享



免責聲明:家電資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有部分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本站所轉載圖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業性質,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聯係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家電資訊網站主頁及各層頁麵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並完全同意。敬請諒解。




随机为您推荐
文章排行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華為起訴小米侵權 手機廠商專利大戰再上演,山窮水盡網   sitemap

回顶部